學茶,要拋開 負擔與標籤

一直不願意只用技術標籤去固化茶藝的學習。技術就是技術,你可以在技術層面分析茶、器具、水、環境等等的科學性,但茶「藝」還有精神、情感、文化層面的理解。


不少茶藝愛好者,他們會告訴我,某茶藝專家他用的器具是名家作品,他喝的茶是頭等獎,他真的是一位很厲害的茶藝專家。我覺得這樣說並沒有不好,但對我來說意義不大。所謂的「厲害」的茶藝專家,其中關聯的面向很複雜且多元。尤其在藝術領域更是如此,現代人崇尚藝術署名,加上自媒體發達,所以,一些稍有想法的藝術職人,常會以文化當包裝去奪人眼目,並藉此達其商業目的。


這幾年,偶而會在巷弄裡看到一些具特色的小店,他們沒有名氣,但茶藝的整體呈現卻讓人印象深刻。現在,我更珍惜的是,這些默默耕耘但技藝超群的職人,他們常被淹沒在時代裡。


有幾年,擔任北京茶藝展演的評審時,讓我見識到所謂「關係」的重要,一位參賽者「剛好」遇到一位認識的評審,自然很容易獲獎。也由此可見,現代的社會,有很多複雜的因素會影響一位藝術職人的「名氣」,包含了時代、社會、文化、運氣、關係等等。
再者,很多人在學習茶道的過程裡,總會潛意識去分析,這位老師如何如何、誰的動作怎樣、他泡的茶好難喝、這個壺好醜……,當帶著預設的標籤去學茶,必然是沒有靈氣的。


茶藝中,關於「技術性」的探討,很容易從不同的專家身上找到答案。但很少有人會討論:茶藝在精神上的意思是什麼?
每個人在生活中看見什麼,決定了他在茶藝精神上的視角與廣度。所謂茶藝大師的高度從來不是他手裡的茶是否得獎,器具是否為名家,而是他對茶在當時社會與生活上的認知與理解。


站在玉山下說玉山很美,與站在玉山頂說玉山很美,這二者的感受與認知是不同的,但說出來的語言都是:很美。


生命是經歷與過程,茶藝也是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